比阳、泌阳与唐州、唐县的历史渊源和变迁

唐代和宋代唐州州治分布图。图中黑字地名为古代,棕色地名为现代
在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东部,有两个相邻的大县,西边的叫唐河县,东边的叫泌阳县。1965年之前两县同属南阳地区管辖,当年11月,泌阳县从南阳分出划归驻马店地区,现属驻马店市。千余年来,两个县同州同府,山水相依、地域相连,风俗相同,村民联姻通婚,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但由于历史上不同时期两县辖区的分合、州治变迁、县名转换等因素,很多朋友弄不清今唐河县(历史也曾称泌阳县)与今驻马店市泌阳县以及唐州治的前后关系,往往把发生在两县的历史事件张冠李戴,甚至一些史书和大学教科书也把有关两县的情况弄反。
为了大致厘清唐、泌两县历史渊源和变迁,现根据唐《元和郡县志》《唐河县志》《泌阳县志》等史书,大致整理出其中的历史线索与脉络。

北宋时期唐州和邓州区域图
一、比阳,今驻马店市泌阳县旧县名。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在南阳郡东部置比阳县(治今泌阳县城),辖今泌阳县中东部和唐河县东部一带。东汉、三国、西晋仍之。南北朝时,战乱频发,朝代更迭,北魏延兴二年(472年)比阳县曾改为阳平县,隋开皇七年(587年)改阳平县为饶良县,大业二年(606年)又改为原名。其后,一直到蒙古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撤比阳县,降为毗阳镇,仍属唐州管辖,比阳县前后存续了1330多年。
期间,比阳县城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始置东荆州治;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为鸿洲;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为淮州;隋开皇五年(585年)改为显州;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淮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为显州;唐贞观九(635年)改为唐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淮安郡;乾元二年(759年),再改为唐州,至天佑三年(906年)唐州治迁徙泌阳(今唐河)。
二、泌阳,原比阳县今名,属驻马店市;也是今唐河县城在唐宋时期的县名,因唐、明两代先后在两地设过两个泌阳县,这也是当今容易把唐河县和泌阳县弄混的地方。
今唐河县城在西汉至东晋期间600多年间无县名记载,其境域南部属湖阳县、柘林县(北周分湖阳而设,仅存50年),西部属棘阳县,东部属平氏、比阳二县,北部属舞阴县(西汉初置,故治在今泌阳县羊册镇古城村,隋改为显岗县,唐贞观三年废,并入比阳县)。南北朝(北魏386—534年)时置襄城县,为今唐河县城设县之始;又分舞阴县西南部设石马县(有书载,治所在今唐河城东古城)。隋开皇初,废襄城县并入石马县(后称上马县,县治今唐河县城)。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上马县更名为泌阳县,自此,“泌阳”作为县名第一次成为大唐朝的县级行政单位登上历史舞台。与东邻的比阳县一道同属唐州(时唐州除泌阳、比阳二县外,还辖方城、慈丘、桐柏、平氏、湖阳五县)。五代、宋、金仍称泌阳县。蒙古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因地广人稀,降湖阳、比阳、桐柏三县为镇,后又撤泌阳县;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复置泌阳县,属南阳府唐州,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再撤泌阳县,此时唐州不领县。

唐宋时期唐州区域图。
三、唐州,唐武德五年(622年),因昌州(辖今唐河、枣阳)境内有唐子山,遂改称唐州(治枣阳),领枣阳、舂陵、湖阳、上马四县。武德九年(626年),因州境南北狭长不便管理,朝廷决定废唐州建置,枣阳县划归随州,湖阳、上马二县划归显州(治比阳)。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治比阳)。天佑三年(906年)四月,黄巢起义军摧毁比阳城,时任唐州知事卫审符将唐州治迁徙泌阳城,为今唐河县城置州之始。开始了泌阳县城为唐州治的历史(其中五代时后梁、后晋两朝共30年称泌州),直至明初撤州为县。
四、唐县,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建元洪武。二年(1369年)因唐州地旷人稀,州不领县,加之发生守城驻军兵变,明政府降唐州为唐县。承接了原唐州辖区,即原泌阳、比阳、桐柏、湖阳四县区域,为当时南阳府面积最大的县。由于面积广大,不便管理,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政府决定将唐县东北部的毗阳镇(原比阳县境),以唐县旧名“泌阳”冠名,置泌阳县。由此造成了不同历史时期东、西两个泌阳县的结果。成化十二年(1476年)又将唐县东南部的桐柏镇复置桐柏县,唐、桐、泌分治,三县均属河南省南阳府管辖。
唐县在历经明清540多年之后,1912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国3年(1914年)1月,北洋政府决定对全国127个重名县进行重新命名。因河南省唐县与直隶省(今河北省)唐县重名,决定改河南唐县为沘源县。由于新定县名与唐县历史地理渊源严重不符,县内舆论哗然,后经时任内务部佥事、唐县赵基屯人李环瀛的积极努力,向北洋政府内务部呈报了由张嘉谋代写的《请改沘源县为唐河县呈文》。民国12年(1923年)3月,北洋政府批准将命名了十年的沘源县改为唐河县。可以说,在民初改县名这件事上,李环瀛、张嘉谋以及李环瀛之母张太夫人功不可没,使得在这块沃土上,从西周唐国,至其后的唐州、唐县、唐河县,唐字一脉相承,古唐大地生辉。
从以上理出的今唐河、泌阳两县历史上基本演变可知,唐州作为州级行政区域,其州治在枣阳5年(唐初,622—626年),在比阳254年(唐代,635—906年),在泌阳(前泌阳,治唐河县城)462年(唐末906—明初1368年)。
泌阳县自唐代中期(742年)由上马县改称,历经晚唐、五代、宋、金至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在今唐河县城延续了550多年。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原比阳旧址置泌阳县(后泌阳)至今也已经640年了。
根据这个演变脉络,就可以根据历史上的事件和著名人物的年代,断定是发生在今唐河或今泌阳,不至于出现让历史地名搬家,贻误后人的历史性错误。

(上为今驻马店市泌阳县政区图)

1953年前唐河县政区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