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金陵地—千年古刹(栖霞寺)
栖霞寺坐落在南京市栖霞山主峰--凤翔峰的西麓,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山在六朝时就很有名,因盛产摄生草药,又称“摄山”;又因山上虎狼横行,又被称为“虎窟山”。据史料记载,南朝刘宋泰始(465-471)年间,山东平原鬲县(今山东穗州市东南)居士明僧绍在栖霞山结庐隐居,“抗迹人外”、“不事人世”二十余年。刘宋末年,名僧法度禅师来到南朝都城建康,并于栖霞山讲授《无量寿经》,法度禅师深通佛理,持律精严,“备综众经,而专以苦节成务”,明僧绍待之以师礼,两人过从甚密。在法度禅师的影响下,南齐永明七年(489)正月三日,明僧绍舍宅为寺,供法度禅师住持,称为“栖霞精舍”,此为栖霞寺创立之始。

旧志记载,栖霞寺的创建,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相传,春秋时楚国大夫靳尚在楚怀王面前进献谗言,致使屈原投汨罗江自杀。靳尚死后,化作蟒蛇,盘踞栖霞山,至法度来到栖霞山时,已统治该山七百余年。在此期间,屡有道士欲在此建立道观。靳尚以其心意不诚,运用巫法,使道士非病即死,所以再也无人敢来定居。然而,自法度禅师进驻栖霞山以来,靳尚感到“法师道德所归”,自愿献出盘踞多年的地盘,并请求皈依佛门,永结来缘。法度禅师提出,靳尚只有戒杀方可皈依佛门,靳尚应允,受戒而归,从此栖霞山“群妖皆息”,遂成佛门圣地。

南朝时期,王公贵族大多崇佛,对栖霞寺大加营构,并开凿了“千佛崖石窟”,使栖霞寺成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著名寺庙。
梁元帝萧绎(552-554在位)为湘东王时,曾撰《摄山栖霞寺碑铭》文辞典雅,对仗工整,将栖霞寺描摹得仿佛化外仙境一般。梁时,辽东名僧僧朗擅长“三论”和《华严经》,前来师事法度,盛弘“三论”,后被尊为三论宗初祖。僧朗深受梁武帝器重,他死后,弟子僧诠、僧诠弟子慧布继续住持栖霞寺,弘扬“三论”,栖霞寺因而被视作“三论宗”祖庭。陈时,陈后主曾与宠臣江总同游摄山栖霞寺并赋诗纪游,江总还撰有《摄山栖霞寺碑》碑文。2006年,南京市博物馆在今栖霞寺后山发现了江总所撰“摄山栖霞寺碑”残件。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于仁寿元年(601)六月颁布《立舍利诏》,将得自婆罗门沙门的佛舍利分送天下八十三州,命各州分别建塔保存。史载:“分道送舍利,先往蒋州栖霞寺,及三十州次五十三州等寺起塔”,栖霞寺为当时全国立舍利塔之首。
唐代,唐高祖李渊改栖霞寺为功德寺,增建刹宇梵宫四十九所。唐高宗李治为表彰明僧绍舍宅建寺之功,于上元三年(676)在栖霞寺门前立御制“明征君碑”,同时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唐会昌五年(845),隐君栖霞寺毁于唐武宗“毁法灭佛”运动。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又在原址重建栖霞寺。

南唐中期改名“妙因寺”,重修舍利塔。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更名“普云寺”,宋真宗景德(1004-1007)年间,改称“栖霞禅寺”。后来又曾先后更名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等。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敕赐“栖霞寺”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栖霞寺是灵谷寺统辖下的次大刹,规模很大,《金陵梵刹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又对栖霞寺进行了修葺。清高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曾五度驻跸栖霞行宫,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掌故。至清文宗咸丰(1851-1861)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栖霞一带血战经年,栖霞寺遭战火破坏严重,从此衰败不堪。

民国八年(1919),在镇江盘山寺出家为僧的宗仰法师(1861-1921)朝礼九华山时,途经栖霞寺。痛感其凋敝,于是应寺僧之请住持栖霞,致力振兴。宗仰法师圆寂后,若舜(1880-1943)住持栖霞寺,多方募资,进一步修缮庙宇,重塑佛身,使千年古刹重获生机。如今的栖霞寺,便是在民国年间基础上修复的。
栖霞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严重毁坏。自1980年起,南京市人民政府对这一千年古刹进行了大规模重新修缮,使其规模空前,闻名遐迩,堪称庄严净土,被称为“江南第一丛林”。

如今的栖霞寺占地面积四十多亩,共有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落,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
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过海大师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寺前左侧有明徽君碑,是初唐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所题,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贵文物。
进入山门,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袒胸露乳、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陀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高达十米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为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五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天、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塑像,观世音伫立鳌头,善财、龙女侍立两旁,观音三十二应化身遍布全岛。殿内塑像工艺精湛,人化传神,令人赞叹。

过了毗卢宝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经楼。藏经楼内珍藏着汉文《大藏经》7168卷,另有各种经书14万余册。在佛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经楼左侧为“过海大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鉴真和尚像,陈列着鉴真和尚第六次东渡图以及鉴真和尚纪念集等文物,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赠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寺内还新建了玉佛楼,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凿精细,装金着彩,是台湾僧人星云捐赠的。玉佛楼两壁挂有释迦牟尼佛成道彩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十五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窗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人,塔身亦有收分。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在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五百余尊,号称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十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遍布着佛龛和佛像,在最后一个石窟中是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据说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人佛龛。千佛崖上的佛像精美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