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果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什么的建筑好看(中国最美五大建筑你去过哪个?)

100人浏览   2024-11-19 08:09:02

传说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之神俄耳甫斯有一把七弦琴,他的琴声可以感动鸟兽木石,让万物按照音乐的节奏,在广场上变成各种建筑。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句话:“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其实,建筑还是凝固的时间与岁月。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建筑,每每踏进一座古建筑的大门,仿佛真的穿越到那一个朝代,看见那时的风格,那时的气韵。


今天想与你分享五座古建筑,一起穿越时间。


来到白马寺,便能穿越到汉朝,见证第一次西天取经。


永平年间,汉明帝梦见一个有着金身的人在殿前飞。大臣告诉他,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


于是汉明帝便派人去寻。臣子们在西域遇到了两位天竺僧人,并邀请两位高僧前往大汉都城洛阳传授佛法。


几年后,一行人回到洛阳,他们牵着一匹白马,背上驮着佛经。汉明帝便在洛阳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这里由此成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被尊为“祖庭”、“释源”。


在此之前,“寺”只是官署之名,自建立白马寺之后,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可见,中国对佛教文化的重视。


同时,白马寺的格局就是按照汉时的官署建造的,像个规整的四合院。


从山门起,一条南北向中轴线贯穿天王殿、大雄宝殿。


但白马寺几经战乱,重建多次,如今已是清代重建后的模样,可我们依稀可以遥想昔日的大汉气度。


一面红墙隔开两个世界,巨大的银杏黄了又绿,绿了又黄。


寺内钟声悠悠荡荡,与十二五里外,洛阳城楼的大钟呼应,留下“白马钟响,洛阳西应”的奇景。


而寺前两匹石刻白马,站立了千年。望着它们,便想到向西而行、不惧艰难的臣子,一同归来,风尘仆仆的高僧。


来到佛光寺,便能穿越大唐,见证唐朝木建筑被发现的奇迹。


因为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而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始终相信,一定留存着唐朝木构建筑。


一次偶然,梁思成在《敦煌石窟图录》61号图中发现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其中一座叫“大佛光寺”的庙引起他们的注意。


1937年,梁林夫妇翻山越岭,来到山西五台,发现了大佛光寺。几天后,林徽因爬上梁柱,发现了上面的纪年,证实了这是唐朝建筑。


穿过山林,来到高台,面前是壮观的东大殿。

林徽因


其屋檐昂扬,向外伸展,“斗拱是东大殿的绝对主角”,它向下威压,纵横恣肆,如大鹏展翅,又如鹰击长空。


那层层出挑的斗拱以柔克刚、化解震力。所以佛光寺东大殿在一千多年里,经历九个朝代变迁,八次五级以上地震的侵袭,依然巍峨庄严。


在这里,唐朝的绘画、唐朝的书法、唐朝的雕塑和唐朝的建筑……到处都弥漫着盛唐之气。


而当高大的殿门打开,“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他的侍者们环他而立,犹如一座仙林。”


以至于林徽因都想,“在这里也为自己塑一个雕像,让自己也陪伴这位虔诚的唐代大德仕女,在这肃穆寂静中盘腿坐上一千年。”


让人安宁沉静的,不止神圣的塑像,还有威严之余,又轻灵舒展的佛光寺本身。



来到晋祠,便能穿越宋朝,感受宋时建筑的清新秀丽。


梁思成曾下过一个判断:越是名胜古迹的地方,后世毁灭式的翻修重建就越多,难以见到原有建筑的本来面貌。


但这句话在太原“晋祠”面前,失灵了。


面对这座好似大花园、大园林一般晋祠,他后来在考察报告里写:我们几乎埋怨晋祠的建筑太像样——如果花花簇簇地来个乾隆重建,我们这些麻烦不全省了么。”


语气很傲娇,其实却是满心欣喜。


这座宋代园林给人很多惊喜,第一处便是主殿前的“鱼沼飞梁”。


“圆者为池,方者为沼。”这座水池近似正方形,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这只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一般的,便是“飞梁”。这样的“双桥相交”,是中国现存之孤立。


飞梁笔直,通向圣母殿,殿前八根柱子上的盘龙,威风极了。八条木雕盘龙,劲瘦有力、鳞爪分明。


虽然早在北朝,便有盘龙柱,但那是石雕。而晋祠圣母殿的木雕蟠龙柱,是全国最早、也是仅存的实例。


走进殿内,则看见第三大惊喜。一般来说,殿内的大型雕塑几乎都是宗教人物,而圣母殿中这四十多尊彩塑却为世俗人物,而且各像大小比例都接近真人,发型服饰、姿势神态各不相同。


一幅宋代宫廷画卷就这样复活在眼前。


而走到殿外,满目浓荫。1500年前,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就说,晋祠有很多树木,遮天蔽日。


这一棵半倒半卧的,是周朝的柏,那一棵唐代的古槐,还有超过500岁的一对连理银杏……他们就这样静静生长,遥遥相望。



来到应县木塔,便能穿越到辽,感受唐建筑的遗风与宋建筑的细腻。


古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梵文音译)的其中一个意思便是“佛塔”。


七层塔很难建,但有一座塔,虽无七层,但它能够建成也是一个奇迹。


以至于1933年,梁思成来到山西应县见到这座木塔时,竟喘不出一口气。


这座建于千年前的塔,是中国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全称为佛宫寺释迦塔。而最让梁思成惊叹的,是这座塔里,盛开着中国古建筑最美的花——斗拱。


斗拱是中国独有的建筑结构,部件之间用榫卯咬合而成,无钉无铆。而释迦塔的斗拱之多,是中国之最,堪称“斗栱博物馆”。


站在塔下往上看,便感觉不能呼吸,全塔五十四种不同的斗拱,像四百八十朵盛开的莲花,古人叫它“百尺莲开”


千年来,当其他木塔毁于天灾、战乱之时,这座斗拱木塔,却一直顶立着,元代的地震没震倒它,战争的炮火没轰倒它,甚至虫蛀也无可奈何。


所以梁思成在给林徽因的信里写:“这一愉快刹那,是人生稀有的由审美本能所触发的锐感。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正如塔匾的题字:“天柱地轴”、“峻极神工”、“天下奇观”。



走进故宫,便能穿越明清,看见中国古建的“天花板”。


如果说中国古建有“天花板”,那一定是故宫。那“天花板”的天花板——藻井,恰好代表古建筑的一种极致追求。


众所周知,古代推崇“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所以古人对室内的“天”也给予了特别的改造,“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藻井,应运而生。

图|动脉影 ©


就像西方教堂的穹顶是“宇宙的模型”,中国建筑内的藻井也是天体的缩影。


藻井的“井”便是井宿,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认为是主水的。

图1 2|动脉影 ©



古时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所以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利用“水火相克”。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


藻井,便是古人最奇妙的想象和最朴素的祈愿,合二为一。

图1 2|动脉影 ©



明清以来,藻井由简至繁,甚至辉煌得让人眼花缭乱,头晕目眩。层层叠叠,像天花板上有一座内塔。


在顶心,明镜不断扩大,那是古人心中的天国。明镜周围,铺上了层层莲瓣,又于中央绘制云龙。


比如故宫太和殿的蟠龙藻井,自太和殿建成后,方圆90公里内曾发生过7次6级以上地震,太和殿多次震动,藻井却不曾被破坏。

图|动脉影 ©



如果抬头盯着藻井,盯得脖子都酸了,不妨走出殿门,感受另一种贵气。


沿着青瓦下的红墙走走,抚过汉白玉栏杆,穿过几许宫门,踏着满地的银杏黄。


在初冬暖阳下,在银杏地毯上,仿佛站成了永恒。


都说建筑是凝固的艺术,那中国建筑,大约是一首凝固的诗。越古老的建筑就越像一首遥远的诗,里面装着很多人的念想。


梁思成觉得,这些美的存在,除了有“诗意”和有“画意”,还有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时间的变迁,漫不可信。也许殿堂已然倾颓,也许古城楼仍巍峨挺立。


就像今天的佛光寺,与1937年梁林夫妇所见的几乎没有变化,与一千多年前落成时的变化也不算很大。


可无论如何,前人已经不在了,可是当年他们生活的气息,依然透过这残存的一砖一瓦,让我们触摸到、感受到。


那这些穿越千年的古建筑还能留存多久呢?


清华大学的刘畅教授拿出一块距今近4.6万年的木头,“如果能排除霉变、虫害、潮湿等伤害性影响,一千多岁的佛光寺东大殿还是‘婴儿’”。


尽管木构建筑稳固、长久,但依然愿这些柔嫩的“婴儿”,都能被温柔以待。待到又一个千年、万年流逝,后人的后人还能继续身临其境,回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