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果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资产荒什么意思通俗解释(钱花不出去了?资产荒?真豪横?)

100人浏览   2025-01-22 05:16:27


“资产荒”这个词对于非金融从业人员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其实,资产荒指的是市场上可投资的、高收益的优质资产不足,导致大量资金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从而出现资金配置困难的现象。通俗点讲,就是有钱买不到想要的东西,金融机构拿着钱投不出去了。这下大家应该都看出来了,金融机构不是真的豪横,是真的无奈。

出现资产荒对金融机构而言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我们再结合最近频频刷屏的金融机构降薪传闻,以及令人惋惜的中金公司女员工跳楼事件,可以明显的感觉出,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已经告别了辉煌的巅峰时期。

其实,“资产荒”也不是只在今年才出现,如果翻一下以前的互联网消息,可能会发现每年都有关于“资产荒”的新闻。既然“资产荒”不是短期出现的,那金融机构为什么今年会通过降薪来降低经营成本呢?大家可能都学过一句话“量变引起质变”,正是因为每年都出现的“资产荒”愈演愈烈,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难以找到合适的投资标的,从而引起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最终传导到了每一个从业人员身上。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资产荒”问题?下面,笔者通过这篇文章同大家交流一下观点,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

前面讲到,“资产荒”就是金融机构拿着钱花不出去。这里我们把“钱”可以理解成资金、资本;把“资产”理解成赚钱的项目。资金和赚钱的项目之间的动态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动态平衡,即它们彼此之间能够互相满足对方;“闹钱荒”,即项目多、资金少;“资产荒”,即钱多、项目少。资金和项目之间彼此互相需要,也是互相斗争的,当“闹钱荒”的时候,资金一方处于强势地位,可以要求高收益;反过来,优质项目少,项目一方强势,资金整体收益就会降低。这其实就是一个供求关系变化。它们之间谁强谁弱可以通过市场利率看出来,利率呈下降趋势时,就反映出投资人认为市场上没啥好项目,不想花钱;利率呈上升趋势时,就是好项目太多了,投资人的钱不够花了。这与国家整体经济表现其实是一致的。

引起“资产荒”需要两个重要因素:1、钱多2、项目少。“钱多”和“项目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钱多”,也没有绝对的“项目少”。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往往依赖于观察者的视角、市场环境、行业特点、时间节点等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地以绝对的标准来衡量。下面,我们看一下“钱多”和“项目少”这两个因素,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是如何产生作用,引起“资产荒”的。

第一节 “钱”为什么“多”

我们首先看一下市场上的“钱”是怎么多起来的。笔者将原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我们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在2024年上半年,已经实施了多次降准和降息操作,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宽松的融资环境。另外,央行还运用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以精准支持特定领域的发展。总之,国家采取的各种货币政策就是要让市场上的钱变多,让需要钱的项目能够更容易获得资金。

二、国民财富的增长。随着国家经济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国家、企业、居民逐渐积累起规模庞大的社会财富。根据某机构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是790万亿人民币,其中国有资产以360万亿的规模占据了45.5%的份额,私人财富以430万亿的规模占据了54.4%的份额。依托如此庞大规模的社会财务财富,市场上的各路资金,早已壮大,就连普通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也越来越多,可以说这部分随着财富积累而增加的资金,本身已经规模巨大。大胆一点的说法是,我们国家已经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说人话就是,中国的土豪多了,不差钱的人多了。

三、外资的净流入。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扮演着国际投资核心目的地的关键角色,持续吸引着全球资本的瞩目与投入。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有所波动,但总规模仍明显高于疫情前,2020年至2023年年均净流入2075亿美元,依然高于2019年的1872亿美元。外资的净流入增加了国内市场的资金供给,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也有助于改善国内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促进市场交易的活跃。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在此将市场上的资金分成了三路:央行通过金融机构释放的(政策资金)、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国内资金)、国外来的(国际资金)。各路资金,不管那一路,都有保值、增值的需求,都有逐利的本性,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市场的走向和格局。

当国内资金和国际资金都趋于保守、不愿做项目的时候,市场上的资金就会变少,市场融资成本就会增加。这个时候,央行就会通过降息降准等措施,通过金融机构向市场释放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促使项目成功落地。如果国内资金和国际资金已经趋于亢奋、乱接乱做项目,市场上的资金就会变多,融资成本就会下降。这个时候,央行就会通过调增存款利率和准备金率等措施,通过金融机构向市场收回资金,提高融资成本,减少项目落地。

而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是合作关系,也可能会是竞争关系,甚至于互相想吞并对方。此外,国内资本内部可以划分成多种成分,比如国有的、民间的、集体的等等,他们彼此之间也是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国际资本内部也可以划分成多种成分,比如欧美的、日本的、韩国的等等,他们彼此之间也可以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各路资金,各路资本,有自己的偏好,对于项目的态度会有明显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判断,这将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的选择到适合的项目。比如,国内银行推广的小微企业贷款,意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普惠金融性质;相比之下,其他资金则很少推广这种普惠金融服务。

第二节 “项目”为什么“少”

以上,我们说了“钱多”的原因,并简单说了各路资金的关系和偏好。下面我们看一下“项目少”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一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传统行业逐渐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而增速下降,新兴行业则迅速崛起,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项目少”的表象,实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产业结构变化与资源配置调整。

第一、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但短期内可能难以形成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可能正处于技术革新、产品升级或市场重组的关键阶段,尚未形成明确的投资方向和项目计划。因此,从表面上看,似乎可投资的项目数量有所减少。且传统行业面临着市场需求饱和、产品毛利下降的双重挑战,这进一步加剧了“项目少”的现象。

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背景下,传统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价格战等策略,导致产品毛利不断下降。这种盈利能力的削弱,使得企业在研发新项目、拓展新市场时显得力不从心。具体来说,传统行业的企业在面临这些挑战时,可能会选择保守的经营策略,通过减少对新项目的投入,以达到控制成本和风险的目的。同时,由于资金回笼周期延长和利润空间的压缩,企业也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新项目的启动。这样一来,市场上看似可投资的项目数量就相应减少了。

我们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近年来由于居民住房需求下降、政策调控持续收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我国政府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3836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89884万平方米,下降7.7%。房屋新开工面积95376万平方米,下降20.4%。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69286万平方米,下降20.9%。房屋竣工面积99831万平方米,增长17.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2433万平方米,增长17.2%。2023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7459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其中,国内贷款15595亿元,下降9.9%;利用外资47亿元,下降39.1%;自筹资金41989亿元,下降19.1%;定金及预收款43202亿元,下降11.9%;个人按揭贷款21489亿元,下降9.1%。

在市场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着销售困难、回款周期延长的问题。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加大营销力度等措施,但这往往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挑战,房地产企业纷纷选择保守经营策略,减少对新项目的投入,努力提高现有项目的去化率和回款速度,以控制成本和风险,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其实,不止是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企业面临这样的挑战,造桥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也同样受到了影响。这些行业作为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承担着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当前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趋于饱和的形势下,这些行业也面临着效益降低、风险增大、新设项目减少的困境。

与房地产和传统基建行业不同,传统制造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改造项目产生。但这些改造项目通常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并且升级改造需要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往往被少数企业所垄断,这也就意味着这种项目只有少数玩家能够参与。换句话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研发项目不是资金想参与就有资格参与的,它是有一定门槛的,这道门槛肯定比盖房子、造桥修路要高。它不仅要求参与者拥有雄厚的资金储备作为后盾,更需具备前瞻性的市场洞察力、深厚的技术积累、高效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持续的创新研发实力。仅仅是这一道门槛就会劝退很多“钱多”的土豪。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难以涌现大量吸引力强、低门槛的新投资项目。

第二、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市场注入了蓬勃活力,创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我国政府也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以鼓励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然而,这些看似诱人的机遇背后,实则暗藏着多重挑战。首要便是技术门槛的显著提升,新兴行业往往依托于前沿科技的突破与应用,对于投资者的技术认知与判断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市场风险亦不容忽视,新兴行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市场格局尚未稳固,竞争激烈且充满变数,投资者的决策稍有不慎便可能面临巨大损失。更为复杂的是,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投资风险。由于新兴行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的逐步完善,而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则可能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可行性与盈利能力。

此外,地区间创新能力的显著差异也是影响新兴行业投资布局的重要因素。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人才与资本往往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城市或地区,这些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投资机会众多。而对于其他地区的普通投资人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源匮乏以及自身能力限制,往往难以有效把握这些新兴行业的投资机会。因此,投资者在评估新兴行业项目时,必须更加谨慎地权衡收益与风险,进行深入的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

基于以上所述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新兴产业有很多投资机会,但也注定会有许多“钱多”的土豪,只能在一旁默默观望。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伴随着国家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优化。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和调整市场机制等方式,推动社会资源向更具发展潜力、更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行业和领域倾斜。在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中,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行业或领域中的项目因资源匮乏而难以实施。比如因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而不能上马的项目。

接下来,我们从经济环境变化的角度来看一下。与十年前相比,我们现在的经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全球疫情、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因素深刻影响着经济正常发展。

自中美贸易战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不仅面对着关税壁垒带来的成本攀升,还需要应对订单量下滑带来的严峻挑战,部分外贸出口企业甚至已经步入减产、重组乃至歇业的艰难境地。可以说,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直接导致了我国传统外贸项目的大幅减少。除了强加给我们贸易战之外,美国还妄图通过科技封锁来减缓我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近几年来,我国不得不减少从美国及其盟友采购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的规模,被迫转向自主研发和生产。这也意味着原先可能依赖进口技术的合作项目大幅减少,迫使一部分企业和研究机构重新寻找合作路径和解决方案。当然这一转变也展现了我国科技创新的韧性与潜力,并且也促使了一些新项目成功落地。

总结来看,经济环境的变化让我们失去了一些项目,但同时我们自己也新设立了一些项目,看似有增有减,变化不大,但减掉的项目参与门槛低,新设的项目参与门槛高,这恰恰揭示了当前市场上大家普遍感受到项目稀缺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从风险偏好的角度来看一下。近几年,国内的多家大型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出现了债务违约现象,对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此外,由于一些行业发展陷入困境,频频暴雷,进一步影响了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判断。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重新审视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更加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稳健性,对投资项目的选择变得更加审慎。鉴于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已经趋于保守,能满足各路资本的项目就自然而然的就减少了。

综合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来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环境变化以及风险偏好的转变共同导致了“项目少”的现象。“项目少”这种现象的产生,除了与客观因素的变化有关之外,投资者主观偏好的变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节 “资产荒”

前面我们分别谈论了当前环境下引起“资产荒”的两个因素(“钱多”和“项目少”)出现的原因,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轮的“资产荒”究竟有那些特别之处。

首先,本轮“资产荒”持续时间长,影响大,可能会是我们经历过最长的“资产荒”。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本轮“资产荒”发生在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的背景下。与以往的经济周期相比,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多样。贸易冲突、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疫情等不利因素持续发力,使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从国内来看,本轮“资产荒”在资产供给方面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结构性短缺。传统的高收益资产如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等因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而大幅减少;而新兴的投资领域如科技创新、绿色能源等,虽然具有巨大潜力,但这些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产生大量高收益项目用以填补市场空缺。以上所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因此本轮“资产荒”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其次,本轮“资产荒”发生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有资金、民间资金、外来资金益发充足。市场上的“钱”随着时间越来越多,但合适的项目并没有随之增多,甚至有所减少。因此,出现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各路资金的管理人或者掌舵人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投资惯性。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他们仍然用原来的经验和方法,仍然将投资目光聚焦在传统产业上寻找新的投资项目,那必然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正如投资买房一样,十几年前买房,怎么买都会增值,因为那个时期是房价普涨的阶段,普通人可以享受到时代红利;放到现在去买房,则非常考验购房者的眼光、判断力与财务规划能力。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过去那种“闭着眼买房都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同理,赚钱的项目也已经从过去的“遍地开花”转向了如今的“精挑细选”。再一方面,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能力是相关联的。一些原本就在新兴产业沉淀多年的投资人,在本轮“资产荒”中受到的影响比传统行业的投资人要小。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对新兴行业的投资能力和行业认知。而那些一直躺在传统行业上获利的资本,在面对新环境、新变化时,因人才储备不足,行业认知不深,而不敢贸然行动。因此,当下这种“钱花不出去”的局面,除了钱太多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传统产业项目减少,而投资人的投资能力未能顺势改变而导致的风险偏好变化所致。在此提出一条建议,如果还想投资传统行业的项目,更多的机会应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最后,本轮“资产荒”将拉开国内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序幕。我们搞产业转型升级,其实也在倒逼着资金管理人和掌舵人进行转型升级。换句话说,各类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管理人和掌舵人将被倒逼着进行转型升级。我们都知道,产业升级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产业要升级就意味着中国人的整体素质能力要升级,否则,我们是干不成产业升级这件大事的。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这一转变要求劳动者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跨界融合能力等。多年来,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职工技能水平,以此来提升国民创新能力,满足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升对于国家实现金融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提高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对金融产品的新需求。


当下,我们的金融机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解决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以前,企业融资主要去银行借款,而银行通常会要求企业提供担保。而现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因为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长,尤其新兴产业项目普遍存在着抵押物不足的情况,这也导致这两类项目的融资过程困难重重。再比如,如何设计知识产权融资相关产品服务,促进科创企业的发展?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运作能力,以降低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几个问题,因为关注度高所以才列举出来,而未列举出来的问题,也同样考验着金融从业人员的智慧。

除了自身问题需要解决,金融机构还有义务引导社会投资风气转变。一直以来,我们的投资者们(当然也包括一些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赚快钱”的心态,大家都幻想能够“一夜暴富”,这在股市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往往热衷于追逐热点板块和个股,试图在短时间内捕捉市场波动带来的丰厚利润。他们频繁交易,追求高换手率,渴望通过快进快出的方式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他们这种充满投机意味的操作方式,放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也说不上存在什么问题。但在经济增速逐年下降的新背景下,这种“赚快钱”的投资方式实在不敢恭维。金融机构若能率先摒弃掉“赚快钱”的理念,以培育、促进、支持的心态,加大对新兴产业投资项目的扶持,就会逐渐影响到其他投资者,引导降低整个市场的短期投资回报预期,让长期价值投资成为主流。

总之,本轮“资产荒”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它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也督促着大家改变。

第四节 “资产荒”反向整顿市场

“资产荒”虽然不让人喜欢,但它的出现也确如硬币的两面,也有着它积极的一面。在笔者看来,“资产荒”的积极一面可以被描述为反向整顿市场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看一下,“资产荒”的反向整顿能力。

第一,“资产荒”会倒逼投资者提高素质能力。面对“资产荒”的挑战,投资者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从原先被动地等待机会,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挖掘项目的潜在价值。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投资者们会纷纷练就“火眼金睛”,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相对保守的投资路径,而是更加聚焦于项目的精细化筛选与风险评估。随着这种转变的深入,投资者们也将不再满足于低风险的安逸,而是积极探寻那些蕴含巨大增长潜力的创新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那些缺乏实质价值、仅靠包装或炒作维持的“垃圾项目”自然而然地被市场淘汰,而那些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企业,则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这种趋势的持续发展,不仅会加速市场的新陈代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创新型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长远来看,这样的变化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可持续的金融市场生态,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第二,“资产荒”会驱动国内资本出海创利。在当前国内优质资产日益稀缺的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资本选择“出海”寻找新的增长点。这一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内市场的资金流量,但也为国内资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投资机会,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合理措施引导国内资本有序出海,既要避免资本流出引起的流动性不足,也要让其有机会参与国际合作,更要设法打击恶意的资产转移行为。国内资本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仅可以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有助于撼动“华尔街大鳄”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霸主地位,让“陆家嘴巨鳄”也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国内资本不能只是“窝里横”,最终还是得大吃四方。

第三,“资产荒”会促进市场风气整顿。在优质资产稀缺的环境下,“资产荒”会迫使市场各方达成一种默契:共同整顿市场不良风气,特别是会针对财务造假等恶劣行为展开严厉打击。任何损害投资者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将面临更加严厉的惩罚和更高的市场成本。这也会让企业和中介机构不得不加强自律,提升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以赢得市场的信任和认可。同时,监管部门也将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总之,“资产荒”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现象,虽然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为金融市场的自我净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结语:当我们的产业升级不断成功,科技创新不断突破,相信我们的金融体制也会随之更加健全,国内资本也会更具实力。尽管国内资本可能不愿意面对,但国内外的形势会倒逼着他们走出国门,寻找机遇。我们也期待,国内资本能够在本轮产业升级过程中,成长起来,最终拥有可以同国际资本一较高下的实力。因为终有一天,我们国内的金融机构会像中国制造一样,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