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果 手机版

热门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花季雨季是指多少岁(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不应被扣上“早恋”的帽子)

100人浏览   2024-09-20 10:26:47

何谓青春期?

青春期既是花季也是雨季

青春期,一般指人10至19岁的时期。人类从出生起,身体的各个系统都在快速发育,唯有性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缓慢的、隐性的。进入青春期,人的性系统就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在这个时期,少男少女们的发育会出现三大生理变化。

一是整个内部系统的逐步完善与健全,骨骼、肌肉快速生长,大脑内部结构逐渐复杂,细胞和组织趋向成熟完善,行动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增强。二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三是性机能的发育成熟。

“这个时期,孩子们有新的需求,也有新的权利。青春期既是花季也是雨季。”花季意味着快乐、愉悦;雨季意味着困难和挫折。青春期一般对应小学四年级到大学一二年级的时间段,是为事业做准备,也是为成人、成家做准备的时期,在陈一筠看来,孩子们所受的青春期教育前者居多,后者很少,而后者的重要性是不亚于前者的。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关于情感、生命、两性关系方面的问号,而家长应该承担解决这些问号的责任,引领他们度过青春期。而这些知识,是教师、家长、孩子三方都需要学习的。

如何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陈一筠给爸爸妈妈们支招,妈妈要跟女儿做闺蜜式的谈话,说说“女人那些事”:如何进行身体护理,跟男孩交往、接触的底线在哪里,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能被触碰的;而爸爸就要和儿子进行“男子汉之间的对话”,聊一聊男人的担当、责任,对女孩的尊重与保护。

“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打上有关性安全的预防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知道生命诞生的过程。”陈一筠说。

情感的萌动

是青春期的第三性征

当“男女有别”的第二性征出现,使得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开始注意自身的形象,有了希望接近异性、被异性吸引等思绪,异性之间发生情感的萌动,这些就是青春期的第三性征,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的正常现象,是合情、合理的。

陈一筠指出,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的交往,不应被扣上“早恋”的帽子,或许称之为“早练”更加合适。“‘早练’,不仅可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必需’。”

成年之后,大多数人都会与异性组建家庭,而在青春期这个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与异性交往成为了一种择偶的练习,是为人生的下一阶段做准备。

恋爱是青春期的孩子们由于身体发育产生的正常需要。与“早恋影响学习”这种观点相反,陈一筠认为,这种需要不仅是正常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着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男女交往有助于缓解青春期的性压力。进入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需要新的平衡。而少男少女的交往只有发生在一个近距离的物理空间或是精神空间(打电话、发信息)才能生成一种新的能量,他们会觉得开心、愉悦。这是异性之间的交往才能生成的能量,可以滋养身体和心性,帮助孩子们达到一个平衡、健康,身心和谐的状态。

其次,有助于孩子排解青春期的各种烦恼。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要应付身体、情感的烦恼,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山一样大的学习压力。陈一筠谈起一个做过咨询的女孩,一堂45分钟的课,她3次拿出镜子来照,觉得自己不好看,想着要化妆、整容。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烦恼,就像走着走着掉进了一个泥坑,不能理解他的家长和老师无法把他拉出来。帮助他走出来的往往是同龄人。

再次,有助于孩子智力上的发展,提升自尊、自信。陈一筠认为,只有当身体和心灵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时,才是最有利于学习的时候。来自同龄异性的肯定给孩子带来的自信,是大人无法给予的。

最后,青春期的异性交往,是每个人的第二次“断奶”,而失去这个机会,可能就失去了练习与异性交往能力的机会。“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情感问题的出现,在陈一筠看来,很可能是因为在青春期没有与同龄异性群体有正常的交流接触。

青春期教育如何展开?

为孩子保驾护航,而非控制

“我们民族的文化是相对保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谈论‘性’。”陈一筠说,一代一代的孩子在缺失性教育的情况下长成大人,当他们想跟自己的孩子说点什么的时候,却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很多媒体用性做噱头赚取流量,“我们都是过来人,但孩子是第一次,他们瞪大眼睛在看。”陈一筠说,不要让孩子因为无知而犯错或受到伤害。

此外,来自外界的危险也不少。近几年的性侵犯占到了未成年人侵害案的三分之一以上,2018年比2017年增加了30%,2019年又增加了42%,而数据能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我们不仅要跟孩子谈性,还要深入地讲、提前讲。性教育在孩子们八九岁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陈一筠说。

在陈一筠看来,青春期教育就是让孩子不要因为无知所以无畏,要知情,才谈得上“选择”。

青春期教育可以从狭义的性和生殖健康、广义的幸福教育两个层次来理解,涉及生理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三个方面。

生理教育,主要是理解第一、第二性征的作用机制和原理。情感教育,主要是关于少男少女在青春期的情窦初开,如何去理解这种现象,以及这个时期孩子的需求和权利。而生命教育,就是理解生命,是哲学层面的青春期教育。

这三个方面的知识,是教师、家长、孩子三方都需要学习的,其中,家长应该成为孩子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进行的是规模化、标准化、公开的教育,无法做到个体性、隐私性。青春期孩子发育的差异性很大,并且差异不只是两性之间的,个人的遗传、营养、接触的信息,都是不同的,青春期教育需要的差异化、个性化、隐私化的教育,学校是做不到的。

陈一筠指出,家长和老师还应该警惕青春期三大“帽子”:叛逆、早恋、心理疾病。

在陈一筠看来,“越聪明的孩子叛逆得越早”。青春期的成长,就是孩子学会独立的过程。叛逆意味着对现状的反思,只有在青春期给孩子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他才能成长为一个能够克服困难、独立思考,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人。

而不把青春烦恼打上“心理问题”的标签,是孩子们能够敞开心扉、寻求帮助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很多人看来,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意味着“心理有问题”,这会让孩子本能地抗拒这个地方。陈一筠建议,学校如果能把相关的工作改称为“陪伴”,可能会比所谓的“咨询”“治疗”效果更好。

至于“早恋”,它虽然是合情合理的,但也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引导的。青春期异性的交往,要倡导以群体的、公开的、不带有偏见的交往为主流。鼓励孩子与异性交往,在他们意识到“男女有别”的时候去看看那些异性之间的区别,他们也会悄悄地比较同龄的异性与长辈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他们恋爱、婚姻的早期铺垫与准备。陈一筠指出,现在的孩子追求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共鸣,谈恋爱不再是无师自通,靠本能就可以完成的事,它成为了一门综合的学问,需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恋爱没有法定年龄,所以无所谓“早恋”。青春期的孩子有资格体验友情、经历爱情,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为他们保驾护航,而非控制。